2012年12月21日

因為臨時改道導致路上多了很多車子,所以第二天的行程改成去升旗山和極樂寺。我一直以為這兩個景點離光大很遠,沒想到問了當地人怎樣去那個地方後,才知道其實距離很近而已。駕車去大概花個15-20分鐘左右吧,而且只要跟著主道走就會到達:P

拼圖2 

吃完早餐後,我們走路到對面的<槟榔屿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 Penang Chinese Anti-war Memorial>。

 

“檳榔嶼華僑抗戰殉職機工罹難同胞紀念碑,是二戰後檳城唯一的由華人自己修建的紀念碑,從1946年開工,歷經數年不斷修葺加工,並將一千餘具從各處荒地挖掘出來的罹難同胞骸骨焚化後安葬於碑下,直到1951年11月11日上午11時才正式舉行紀念碑落成典禮。有一位93歲鐘靈生(二零零七年的時候),當年日治期間曾目睹同胞遭難的溫振祥雖然行動不便,但仍持拐杖到紀念碑前敬禮。他曾向記者透露,在1951年7月份,許多罹難者的骨灰已送到紀念碑處。直到當年11月11日11時,紀念碑正式揭幕。除了數百人的骨灰外,尚有多份當天的華文日報也一起埋在紀念碑下。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件(簡稱七七盧溝橋)促使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封鎖沿海。廣州失守後,滯留在香港的兩萬多噸軍火,必須轉從新建的滇緬公路運入。 1938年,滇緬公路完工,這條公路成為抗戰時期祖國大陸進出口的生命線,是全國抗戰的大動脈。然而,當時國內有經驗的大卡車司機及汽車修理工來源奇缺,臨時培訓又來不及,設在昆明負責管理這兩條運輸線的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就積極向海外招募機工。當時滇緬公路剛築好,為保證這條大動脈能夠暢通無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昆明設立了西南運輸公司,並在新加坡和緬甸仰光設立辦事處,負責把軍火物資從香港經新加坡移囤仰光,然後從滇緬公路運入昆明。當時在新加坡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會長陳嘉庚接到祖國的信函後,於1939年2月7日以“南僑籌賑總會”名義發出《徵募汽車修機人員回國服務》通告與發表演說動員鼓勵華僑應募。第一批應招的華僑機工共80名,其中新加坡32名,馬來西亞48名,這48人由廖國雄帶到新加坡集中。這支隊伍被命名為“南僑機工八十先鋒隊”。 2月18日農曆大年三十,南僑機工們為了祖國民族的生存,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奔赴祖國抗日戰爭前線。第一批南僑機工搭乘法國郵輪“滿江紅”號到越南,再從越南海防登陸,轉乘滇越鐵路火車抵達昆明,然後到了西南運輸公司訓練所。此後,半年內有15批機工相繼回到祖國參加抗日。連同第一批在內一共有3000多人,其中有4名為女性。他們來自南洋各地,他們中既有普通司機,也有富家子弟、工程師、學生等,“幾乎每個人回國來參加抗戰的經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實!”當年參加抗戰的“南僑機工”中,有1028人犧牲在這條運輸線上,1126人抗戰結束後返回南洋,在國內留下的約有1072人,目前還健在的僅剩十幾人。

 

滇緬公路北起中國昆明,南至緬甸臘戎,全長1146公里,這是雲南20萬民工,從1937年12月至1938年8月,用大半年的時間修築的一條中國西南對外交通大動脈。這條公路翻越深谷,迂迴於崇山峻嶺中,路面崎嶇不平,且要橫穿怒江、瀾滄江和漾濞江的急流,地勢極為險惡。在峽谷間架設橋樑、行車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難有生還機會,加上不少地段瘴氣肆虐,敵機瘋狂濫炸,沒有熟練技術和膽大心細的駕駛員是無法勝任的。由於熟練的駕駛員奇缺,西南運輸公司向南僑總會呼籲,請求招募熟練汽車駕駛員及修車機工回國服務抗日。機工們還譜寫了自己的進行曲——《馬達進行曲》,顯示了他們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歌詞唱道:

 

我們的雄心和馬達共鳴,

 

我們的隊伍向祖國前進;

 

我們的血汗作勝利保證,

 

在我們面前永遠是光明。

 

這套好身手到今天顯出救國本領,

 

馬達快開動!

 

為了祖國,親愛的祖國——!

 

負起這次神聖戰爭的偉大使命,

 

我們很光榮,與弟兄們前進!

 

滇緬公路地勢極為險要,許多人視為畏途,英美盟軍的汽車通過滇緬公路的危險地段時,大多要請南僑駕駛員代為駕駛。他們雖然大多技術高超,但還是有不少人葬身深谷中。 1940年曲江和越南的“咽喉”相繼失守,滇緬公路成為運輸軍用物資入境的唯一通道。日本侵略者為切斷這條中國對外唯一的交通大動脈,派出大批飛機對滇緬公路特別是怒江上的惠通橋和瀾滄江上的功果橋進行狂轟濫炸,有數百驍勇頑強的南僑機工被日機炸死。 1941年1月23日,功果橋被日機炸斷,日寇宣稱,“滇緬公路已斷,三個月內無通車希望”。然而,聰明無比的南洋機工卻從附近倉庫中拿來成百個汽油桶和木板,僅10個小時就用鋼索紮起長達300米的大浮橋,冒著巨大的風險把滿載軍火物資的車隊開過江去,保證了這條抗日大動脈的暢通無阻。 1942年2月,蔣介石派出了他最精銳的部隊,組成了抗戰歷史上著名的“遠征軍”入緬作戰。此時南洋機工不僅要搶運抗戰物資,又擔負起運送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的任務。從1942年3月到4月,遠征軍先後在同古、仁安羌、臘戍等地同日軍作戰。仁羌戰役解救出被日軍包圍的7000多英軍。 ”

資料轉載至:http://ptlimlink.blogspot.com/2012/02/penang-chinese-anti-war-memorial.html

 

20-21.12.2012 (25) 

升旗山山腳的大門口,也許是因為學校假期,大門口都被商人搭起帆布帳篷,賣一些手信和解暑的飲料。

 

外國人乘搭纜車的費用成人為30令吉,兒童15令吉
而本地成人為8令吉【需出示身份證】,
兒童(3歲至12歲)4令吉,
55歲以上的樂齡人士以及學生4令吉,
殘障人士免費,
本地人家庭配套(2名成人及2名兒童)18令吉,
外國人家庭配套70令吉,
單程5令吉【需出示身份證】而外國人17令吉。

 

20-21.12.2012 (15)

 從邊門攝。

20-21.12.2012 (16) 

升旗山纜車,纜車裡備有冷氣設備。

纜車的速度很快,從山腳到山頂只需八分鐘。

 

 

 

20-21.12.2012 (17) 

由於山上氣候清涼宜人,年平均氣溫只有21度左右,所以過去那些英國殖民統治者們在山上修建了一些別墅,並常來此處避暑。

 

20-21.12.2012 (18) 20-21.12.2012 (22)

從山頂上望下去,美景盡收眼底=]

20-21.12.2012 (19)   20-21.12.2012 (20) 

山頂上有間名為Sri Aruloli Thirumurugan的印度廟,18世纪末,英军队伍中的印度兵和抬轿的印度苦力,就在此聚会朝拜。【据说这里是槟城最早的印度庙所在地】。

 

 

20-21.12.2012 (21)

 

山顶的最高处矗立着一座拱形门的建筑物,名為Gate House,在1789年由殖民政府所建立的别墅,

供当时槟城的最高殖民统治者到山上避暑所用。现则属槟城市政府,游客不得进入。

20-21.12.2012 (23) 

山上某間別墅。

下山時已是中午時分,吃完午餐我們繼續下一個行程——極樂寺。

 

 

20-21.12.2012 (26) 

極樂寺建於1893年,寺廟依山而建,佔地12公頃。
極樂寺的建設由當時任椰腳街廣福宮的主持妙蓮法師所啟發。妙蓮法師原本來自福建湧泉寺,他曾於1885年到檳城州籌募基金修建福州龜山法堂。 2年後,出任椰腳街廣福宮的主持。檳城極樂寺最先建立的是大士殿,5年後相繼增建天王殿、大雄殿、藏經閣、東西客堂及放生池等。 
1930年, 極樂寺內樓高7層的萬佛塔正式建成。此塔的底部,中部和頂部分別採納了中國,泰國和緬甸寺廟的設計,綜合了3國寺廟的建築風格。 2002年, 一座30.2公尺高的觀音銅像建成。

摘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7%9F%E5%9F%8E%E6%9E%81%E4%B9%90%E5%AF%BA

 

20-21.12.2012 (27) 20-21.12.2012 (28)

還在建著的極樂寺觀音聖像八角亭,那天天氣很好,忍不住拍多了一張。

20-21.12.2012 (29)

許願樹上滿滿的願望。

20-21.12.2012 (30)

從極樂寺最高處拍下。

坐纜車來回成人RM4,7-12歲小童RM2。

20-21.12.2012 (31) 20-21.12.2012 (32)  

萬佛塔共9層,設計結合了中國式、泰式和緬甸式佛塔的特徵。

IMG_5195  

從萬佛塔上攝,能看到遠遠的觀音聖像八角亭。

我一個人獨自走樓梯上萬佛塔,結果到第八層我就放棄了,原因是我腳軟了==

 

  

initpintu  

萬佛塔外種的花朵。

萬佛塔入門票成人RM2,兒童RM1。

 

 

潔琳

 

傍晚6時15分

 

2013年1月27日(星期日)

 

 

arrow
arrow

    潔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